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罗马建筑革命:从尼禄到哈德良
2013-11-05 10:35:37 来源: 作者: 【 】 浏览:1945次 评论:0

  • 罗马建筑革命:从尼禄到哈德良 ——魏正中副教授在上海博物馆的讲演

      这场讲座我所用的材料在公元64到128年之间,因为在这一阶段,罗马建筑经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有人称之为“革命”,有人称之为“新建筑的开始”。我们将看到在这大约60年时间内的罗马建筑的发展。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一张现代建筑的照片开始今天的讲座?其实,它并不是现代的建筑,而是公元120年左右建成的万神殿。而当你真正置身于建筑内部时,会感受到更大的震撼。这座建筑高43米多,直径43米多,相当于一个直径43米多的球体一半置于同样直径的圆柱即建筑主体,而上半部分即为穹顶。我们并不是在说今天的上海大剧院或正大广场,我们在探讨的是2000年前建成的巨大建筑。在此后的1300年中,它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且最大的穹顶建筑,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非钢筋混凝土结构穹顶建筑。因而,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这样的建筑是如何被建成的。

      我将主要介绍四处建筑,都在罗马。一是尼禄金宫,二是图密善宫殿,也叫弗拉维宫。这都是皇帝的住处,尼禄住在黄金宫,图密善则在弗拉维宫,且此后300年内皇帝都居住于此。三是图拉真市场,这个名字是现代人取的,它最早的用途是给商店提供场地,同时也是分发公民领取免费食物等票证的政府办公地。四是哈德良万神殿。这四处建筑共同串联起来,为我们呈现了60年间罗马建筑的变革。

      

    核心观点

      罗马建筑变革,其实是一个不断运用并发展拱形的过程。

      我们今天只想到如何用建筑材料把空间封闭起来,但却忽视了建筑本身是为人创造生活空间的这一点。我们看到罗马建筑所强调的,就是人要建造真正为我所用的环境,足够宽敞,还要有充足的从房顶和四周透进来的光线和空气。

      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1962年生。1993年与1994年分获芝加哥天主教联合神学院学士与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地中海考古。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意大利帕尔玛中国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意大利亚非研究所会员。近年发表论文多篇,并与萨尔吉共同编译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朱塞佩·图齐的系列著作《梵天佛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并编有《探寻西藏的心灵:图齐及其西藏行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著有《区段与组合——龟兹石窟寺院遗址的考古学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等。

      

    新建筑的出现得益于拱形和混凝土的运用

      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罗马的这次建筑革命发生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为其做铺垫准备了。我们首先从一处早期希腊建筑说起。建于公元前5世纪,位于意大利南部帕埃斯图姆古城的赫拉神殿,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重视比例与完美外观的特点。从四周看它都是一样的,有三层台阶,由此进入建筑内部。建筑的柱子经历了从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到科林斯式的变化顺序,这三种式样的柱子除了柱头装饰不同,柱身比例也不同。整个建筑的构成呈简单的梁柱结构,与中国古代建筑相近。但是这种建造方式有一些局限,如必须用柱子支撑起巨大的空间,且相邻两根柱子的间距不能超过20米;又如,在建造较高的建筑物时,柱子只能垂直往上依次叠加,而几乎不可能有任何楼层结构的变化。罗马人就不同了,他们在建造技术上进行了一些突破。首先就是拱形的运用和发展。拱形适合承重,其上方建筑构件的重量可以通过半圆的拱形传递到下方;而如果将很多拱形并列在一起,就形成了劵顶;要是你足够聪明,还可以让两个劵顶十字相交形成交叉拱顶。后来,罗马人甚至让环形拱顶围绕建筑一周。而这些都是无法用柱子或石头建造完成的。

      新建筑的出现,一是得益于拱形,二是得益于新材料的运用。罗马人虽然懒,但也很聪明——希腊人常将大型石块运到建筑现场,而罗马人就想,我们何不用小一点的建筑材料呢?所以他们运用石灰和火山灰,加入一些小砖块、石块等,再放沙子和水,做成混凝土。从公元3世纪的墓室壁画上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建筑建造方式与今天的相似。在突尼斯一家博物馆的马赛克地砖也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工人的工作流程:有人制作柱子,有人则用一种叫作anphora的容量约为26升的容器倒水制作混凝土。当建筑材料制作完毕,有专人负责运送。另外有一名主管,往往手持一根五尺长的棒,这是一种罗马的标准丈量工具(罗马的一尺相当于现在29.9厘米,因此五尺约长1.5米)。关于混凝土,还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用于水下。有一处现今残存的2000年前建造的海港就是用混凝土建造的。唯一的不同在于,用于水下的混凝土,其石灰和火山灰比为1:3;而一般的建筑用混凝土,其石灰和火山灰比为1:2,与现代相当。

      大家知道在筑墙时,往往要用到木夹板,即在两片木板中注入混凝土。而在没有钢筋的古代,除非一次灌注完成,否则由于混凝土干湿有先后,运用这样的方式制造墙体会断裂。像我们刚才看到的43米高的巨型建筑要一次性建成,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罗马人怎么用混凝土呢?他们用砖或其他材料代替木板,向其中注入混凝土。当时的建筑师非常了解混凝土的干燥速度,因而能在一定时间里完成工作,既防止混凝土太软使建筑倒塌,又能保证它干得不那么快以至于无法一次建成。由于每个历史时段人们用的材料各不相同,所以这些代替木板的材料通常可以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年代。当混凝土干透以后,这些材料就失去了作用,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会在这些材料上再铺大理石或其他装饰。

      在距离罗马30公里处的帕莱斯特里纳有一座公元前2世纪的建筑,现在的市政厅在这里。建筑中央是一座神殿。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建筑平直规矩的构造,运用了很多拱形和圆形的设计,结构非常复杂。从那个时候开始,罗马人已经在思考如何用形状组合成一座建筑了。而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变革的序曲随着拱形和拱顶越来越多的应用而奏响。在罗马南边不远处有一处面海的市场建筑运用了拱形,四周有拱门,其后有商店,是一个供人交流的场所,没有任何柱子的阻拦。在意大利泰拉齐纳,有一座朱庇特神殿,现在只能看到其底部,原来上部的神殿已经不存在了,它也运用了很多拱形,是用于交易和休闲购物的场所。和中国人相似,罗马人通常会先建一个平台,再在上面建造建筑。希腊人则不这样。公元前78年的一处罗马建筑,结构非常复杂,现在可见保存下来的两层高的基础建筑,以上的部分则是后来建造的。建成之初在基础建筑前有神殿等其他建筑物,遮挡了现在暴露在外的赤裸丑陋的内部结构。这里再提一点罗马建筑的特点,大家看这处建筑不同的部分分别是2000年前、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而另外一面还是现代的建筑,它的一部分仍在被使用,是罗马市政厅,两边则是博物馆。再看建筑前方地面上的图案,你会发现中国的很多宾馆和购物中心都有这样的图案,它是米开朗琪罗在公元1536年设计的。

      

    让建筑变得更牢固的同时更富于空间的流动性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非常重要的拱形和混凝土。而在拥有这些以后,罗马人就开始了创新。创新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同时也需要疯狂的发起者。这个人就是尼禄。他想做一件特殊的事,就是建造一处真正供人也就是供他自己居住的地方。他曾打算建一座宫殿,只是公元64年的大火焚烧了正在建造中的建筑,因此人们称之为“未完成的宫殿”。我们不知道是他派人纵火罗马还是另有隐情,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天才有时候就是很疯狂的,而不得不承认尼禄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他的“未完成的宫殿”非常有趣,穹顶,四周有门,有交叉的两条走道。穹顶上方的圆洞被形象地称为“眼睛”,用于采光,当然光线也从建筑的其他部位照射进来,从而形成流动的空间。地面的设计呈八角形,各个方向都有走道延伸出去,相交但又不互相影响。建筑前方有一个喷泉。尼禄还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比如玻璃。总之,这应当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筑,它不给人以压抑感,它的空间仿佛是在上升的。但是显然,尼禄觉得这样还不够。

      现在我们就来看尼禄黄金宫。它非常大,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于后人在它之上建造其他建筑,它的大部分都已不存在,致使我们不能了解其全貌。尼禄在宫中用餐时可以同时赏湖,只是以后在这片风景甚好的地方建了斗兽场。图拉真皇帝在黄金宫原址筑墙并以此作为他的浴场的基础。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座丑陋的建筑,下半部分是黄金宫,上半部分为图拉真浴场。但要知道,这样的建筑并非它的原貌——希腊建筑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石头造的,它从建成一刻起至今,模样都不曾改变。而现存的罗马建筑早已不是它最初的样子,在建筑表面的漂亮的材料与装饰都不在了。所以请不要对罗马建筑留下奇怪的印象,它其实很美。从穆索里尼即上世纪30年代起,黄金宫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发现,它的中间是庭院,有喷泉。建筑中心位置冬暖夏凉,在这里可以不必担心罗马冬夏季气候和日照的变化。宫殿的墙壁没有封锁空间,它只是隔断而给人以房间的感觉,但事实上形成一个通透、连续的空间,这是在意大利南部越来越流行的一种趋势,因为这样可以让阳光在每天不同时段从各个方向照射进来,人可以自由活动,享受自然的光照和新鲜的空气。黄金宫的主体部分经推定复原,应该是很大的。尼禄用餐的地方就在这里,地面呈八角形,穹顶,有8扇门,其中5扇分别通往5个房间,3扇门通向庭院。房间有窗台,可以使得空间扩展。通往餐厅的台阶其实不是楼梯,而是让水流过发出美妙的声音同时让光线照进来的地方。整个餐厅各个门、各个方向以及顶上的“眼睛”都使得室内采光变得非常好。要知道,最差的自然光线就是在人的水平视线高度、从窗户透进来的光线。而黄金宫的光线则从四面八方进入室内,让空气和光线都自由流动,空间也显得更大。黄金宫的外观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因为尼禄更想把心思花在建筑内部,为自己创造更多在室内可享受的东西。除了有不同的内部装饰,如何巧妙地解决承重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经计算,建筑主体的巨大穹顶需要6米厚的墙体来支撑。而实际情况是,建筑师只在穹顶下方用了8扇小小的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他是如何做到的?看到这些围绕餐厅的房间,它们共同分担了穹顶的重量。我不懂建筑,但建筑师们说这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当我们置身于此,只会为它的壮丽所折服,而完全不会想起去考虑建筑技术的问题。高手就是能够这样举重若轻。

      黄金宫中约有13000平方米的壁画。意大利人花了80年时间去修复它。在古代,壁画部分往往被认为是廉价的,只是内部的装饰画而已,因为和中国人一样,罗马人更喜欢石头。所以室内墙面上半部分是壁画,以下的大部分则都是漂亮的、从各地运来的大理石,它们大多来自土耳其和埃及,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现在,请大家想想中国东汉时候的壁画有多少?在罗马,仅这一处建筑内就有13000平方米的壁画,加上庞贝古城,这个数字会更庞大。文艺复兴时,人们在图拉真浴场墙体的后面意外发现了壁画。这些人中就有拉斐尔,当时他正在为教皇绘制壁画。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梵蒂冈博物馆,而我们看到的壁画其实是不同时期完成的,它们之间有1500年的时间差。这是由于文艺复兴时期推崇复古,因而人们多模仿罗马人作壁画,现在的这些壁画就是拉斐尔效仿古罗马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拉斐尔,达芬奇也非常尚古。他的《维特鲁威人》就是在阅读了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后创作出来的。维特鲁威是古罗马的一名建筑师,公元前20年完成了这部书。他曾对罗马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说,现在你要成为皇帝,我要教你如何建造建筑。这部书共有十本,是世界上第一部建筑著书,它大致总结了从希腊到罗马的建筑发展,还介绍了古希腊人特别重视的建筑比例——以人体来计算,中心是肚脐,两臂微向斜上方举起,两腿叉开,以双手和双足为顶点可以画一个圆;而当直立的人双手展平,就相当于人站在一个方形中。黄金宫内有一处房屋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一建筑美学,即从“眼睛”射进来的光线可以在墙面上投射出方形和圆形的明暗阴影。

      另外,尼禄皇帝有一个用于宴请和用餐的奇妙的宴会厅。文献记载,这是一间圆形的、日夜不息自动旋转着的宴会厅,如同天堂一般。在2009年发掘时,考古学家在距离黄金宫约1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迹象。虽然地面建筑使得发掘只能在一小块区域展开,但却很有收获,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3厘米的长条石块以及一些油油的东西。考古学家推测,在这些东西上方可能有木板,而这里很可能就是旋转餐厅,依靠水动力日夜转动。餐厅并不大,直径18米左右,当时尼禄会邀请朋友们一起享受美食和风景。所以大家要知道,其实旋转餐厅是尼禄发明的。此外,这个餐厅还带有宗教意义。在古罗马人的宗教观念里,天堂是圆形的,而皇帝象征着太阳神。因此尼禄当时大概就坐在餐厅的中央,其他人围绕着他坐,共同进餐。

      第二个重点要介绍的建筑是弗拉维宫。它距离斗兽场不远,比较高,中间有一处赛马场,有一条水渠从外部通向宫殿。在宫中有46个喷泉,它们到底是怎么喷水的尚不清楚,但可以知道有水流被引向宫殿且供给到每个房间。宫殿现存的中间部分是一个博物馆。它的一侧曾是国家政府办公的地方,用于接待外国使臣等;另一侧用做商业贸易场所;宫中还建有神殿。以上这些建筑,整体可视为官方用途的建筑区域,从这里出来通过花园可以到达用餐的地方。罗马人重视吃,所以用餐区域面积较大。在它的旁边,就是皇帝的私人住所,宽约32米,长约34米,现存墙体高度约16米,当初它很可能是一个穹顶设计,正中最高处可能达到30米。想象一下一座长、宽、高都大于30米的建筑,无疑是壮观且史无前例的。当那些外国使臣步入建筑的那一刻大概都会为之一振。要强调的是,这座巨大的建筑同样没有在穹顶下用一根柱子做支撑。罗马人认为罗马皇帝就是世界的皇帝,因此他们希望皇帝生活在气派而伟大的建筑里。在皇帝住所中,也有八角形的区域,4扇门,4个窗台,并且有水流进来,墙上有龛。整体上看,这是一处人可以自由走动的通透的空间。遗憾的是,现在它也是裸露的、外部装饰没有保存下来的建筑。我们需要用想象力来自己完善它,比如在龛里放上雕塑,设想它原来的样子有多美。皇帝和他家人居住的区域有两个大的庭院,还有些小花园,住所分两层,主体部分是由形状不同的各个房间单元构成的,结构比较复杂。很不幸我们每个人都要工作,皇帝也不例外,而且他也要听老婆的抱怨。所以他就把办公室建在楼下,从卧房往下走一层就可以到这处皇帝为自己营造的环境良好的地方。办公区域中间是特别大的喷泉,周围可能还有些小喷泉和浴室。从现存的建筑可见,房间的角落有一个窗台的设计,延伸向屋外的空间。其他一些很好的设计有拱顶、拱门,以及一些新的建筑元素。在这样的流动、可交流的空间里可以充分享受春天。在办公区域四周有几个重要的过道口,通常安排士兵在这几处站岗就能控制整个区域,防卫敌人或者老婆。所以,这处兼有居住和办公两用的皇帝私人建筑场所,既实用又开放,使用起来也很舒服。

      那么在同时代的那么多建筑中,我们到底如何确认它就是图密善所建的呢?罗马人很聪明,同时也很有军事化的头脑——在建造类似的大型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军事化的管理,才能把上百万块砖从城外运送进城,才能源源不断地制造大量混凝土,才能使这整个工程运转起来。而当一个人做错了什么,则理应受到惩罚,那么如何定责?即通过砖上的戳印。每块砖上几乎都留有制造者的名字,皇帝可以由此判断某人制作的砖的质量,以及在制造、运输等过程中有没有人从中谋取私利等;而考古学家则可以通过戳印了解建筑的年代,让我们的工作进行得更顺利,精确地断年。

      第三处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好,是罗马人公认的好皇帝图拉真建造的。它的一部分是经过修复的,但大体是原先的建筑。图拉真市场最漂亮的部分就要属广场了,广场有上千平方米,都是由大理石铺成的,想象一下这是何等壮观。市场内还有两个图书馆。当图拉真做皇帝时,在罗马已经很难找到一片空地去建造大型建筑,于是他就凿山建筑。图拉真任阿芙罗多尔为建筑师,这位建筑师充分利用山体去建造市场。市场主体由混凝土构成,依山的走势建在不同的高度,大约可容纳200家商店,形制不完全规整。市场的中心有两层商店,其他今天可见的两层以上的建筑都是中世纪建造的。市场走道两边有商店,对称排布,走道比较平直。集中在广场一侧的两层商店,最前排是一处内凹的半圆形结构建筑,它的周围和后方都是各种各样房型不同的小商店。罗马人非常灵活,因为他们不拘泥于每个商店面积一样大这点,而是充分利用山体资源而建造了各个面积不一的店铺;而与此同时,当你走在中间的走道上,两侧店铺的开门都是规整对称的,让你丝毫觉察不到店铺内部不规则的形状。另外,建筑师还运用了拱顶,使这处为人民而建的场所更加舒适。大家都知道商场是怎样的,走在二三楼的时候一侧有商店,另一侧则可以看到其他楼层和店面。商场其实就是图拉真发明的。当时他们的理念是运用拱顶引入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这比现代封闭的商场要更好,有更大的空间供客人享受。通过电脑技术复原可以了解到阳光从图拉真市场的走廊上方及其他不同角度透射进来。当我们置身于市场内部,会觉得它的布局是整齐而有秩序的,空间是上升的。地面和墙面都由砖铺成。图拉真市场现已成为一个博物馆,用于陈列不同时期的艺术品。

      哈德良万神殿是我们最后一个要谈的建筑。实际参观万神殿的感觉和看图差异实在太大了,真实的建筑远比图像上呈现的样子更大更壮丽。万神殿的外观谈不上漂亮,它有三角形、长方形部件,还有一张大饼似的穹顶。建筑前有楼梯,你觉得它可能就是一座传统的神殿,有柱子,顶上有三角形的楣。而进入神殿,我们置身于圆形的空间,这是经过后代加固修建的。建筑师巧妙地利用大大小小的拱门以及墙体内部的柱子来承重。有人会问为什么罗马建筑可以2000年屹立不倒?这都得益于一些人们看不到的内部结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混凝土地基。它有4.5米深,沿建筑最外围向内挖有6米深。而对于哈德良万神殿来说,这样还不够,它的地基厚度还需向建筑外增加4米。大家设想一下,完全由人工完成挖掘建造,在4.5米深,10米厚,45米左右为直径的巨大圆环形区域里注入混凝土,这一艰巨的工作一周都无法完成。另外一处看不见的结构在墙体内部,分为好几层。在讲座开头我们提到,建筑最高处有43米,内部呈球形,上半部分是穹顶。当我们站在建筑内部抬头,可以看到一个完美的半球形穹顶,但它的实际外观却呈扁扁的饼状,而这也就是哈德良神殿穹顶的真实形状。从内部看到的半球形其实利用了一些技术上的构思和技巧,半球的下半部分是附在墙上的材质较轻的材料,它的后面是一直建筑到很高的墙体。这是出于承重的考虑。墙体底部用花岗岩或其他比较重的石头建造,随着高度增加建筑用料逐渐减轻,运用很轻的甚至可以在水上漂浮的材料,这同样也是出于承重的考虑。因此,建筑的每一部分都是用最合适的材料来构筑,并非混凝土一用到底。穹顶由下往上依次有5条装饰,在建造时需要一些木质的材料如木夹板等帮助完成,最后再把这些辅助材料拿走。神殿的地面则是150年前据原样重新修复完成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它被建成之初时的样子,而这也是唯一一处现存的完好保留原貌的古罗马建筑。如果到罗马你只能去一个地方,那就去哈德良万神殿吧。

      最后,请允许我对今天的讲座做一个总结。当你们离开讲座现场后,我希望你们还记得些什么。罗马建筑变革,其实是一个不断运用并发展拱形的过程。变革起始于一位疯狂的皇帝,罗马建筑由此逐渐从皇帝所属转变为公众所用,并在此过程中解决了一些非常困难的技术问题,同时营造出了更多新的空间。建筑师们开始热衷于考虑如何让建筑变得更牢固的同时更富于空间的流动性。我们今天只想到如何用建筑材料把空间封闭起来,但却忽视了建筑本身是为人创造生活空间的这一点。我们看到罗马建筑所强调的,就是人要建造真正为我所用的环境,足够宽敞,还要有充足的从房顶和四周透进来的光线和空气。从公元64到128年的这60年间,罗马建筑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就是从单一的牢固到空间的流动这一变化。今天在座有几位过了花甲之年的听众,我想问问你们,是否还记得60年前的上海?60年并不太短,它是值得追溯的。你们不妨看看到今天为止的60年间,上海发生了些什么,就像我们看曾经某一个60年间的罗马发生了什么一样。

      (本文根据上海博物馆“博物馆与世界文明”系列讲座录音整理,王圣雨翻译)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罗马 建筑 革命 从尼禄 哈德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安娜公寓将恢复百年前旧貌 拟打造.. 下一篇NBF2013中国(南京)国际建筑装饰展..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