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京畿重镇保定的清风民范儿
2013-06-03 08:15:1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904次 评论:0
作为京畿重镇,河北省保定历史上总是不乏各种名人的身影,尤其是清朝到民国时期,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淮军公所、光园、直隶审判厅等新晋国保,见证着保定曾经辉煌而又沧桑的历史。

  淮军公所风雨百年

  5月的大太阳下面,在熙熙攘攘的保定街市里几经打听,才在旧城区西南隅处找到了淮军公所。原来的西门已被蓝色围挡遮得严严实实,听说里面正在施工。当记者向当地人打听,淮军公所原来所在的正门时,很多人表示不清楚。

淮军公所外的残墙。



 
淮军公所外的残墙。

淮军公所外的残墙。
1
淮军公所。


  抬头一看,在紧挨着蓝色围挡侧面的墙上才看到挂有“淮军公所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尽管已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牌子还没有来得及换。年代久了,牌子显得旧了。

  顺着西门一直往南走,只见围墙上印有大大的“危”字,厚厚的青砖也破损的是豁豁牙牙,似乎随时要倒塌。过路行人都离得远远的,生怕墙哪会儿坍塌了。

  在离淮军公所西门200米远处,有一临时开着的小门。进去一打听,这里现在是进出淮军公所的唯一通道。门卫说,原来住着200来户人家,随着旧城改造项目的推进,都搬走了,还剩下四五户。“这里的人们原来有的是住淮军公所的旧房子,有的是后来新盖的房子,大多都是单位分的地方。”

  “你看,那个墙头最高的建筑就是淮军公所的主建筑,现在保留下来的房子已经不多了。”顺着门卫指去的方向,走了过去。圆拱形的门上方有一颗闪闪的红星,这就是现存淮军公所的主体建筑了。

  说起淮军公所,绝大多数保定人或许都能说出一二来。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阵亡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

  据载,祠堂建成后,随即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活动。曾从京城请来戏曲名角在刚建成祭场内的戏楼上演戏数天,以表庆贺。当时有曾国藩门人、莲池书院院长桐城吴汝纶为祠堂书对联云,“此乡仍侠窟遗风,万荡白虹马生角。何处访战场余事,一堆黄土豹留皮。”

  走进祠堂院内,部分建筑已修缮一新,地上堆积着木料,还有工人正在整理青瓦。“把这些瓦拉到西门去,修缮大门。”工人赵进夫在这里已经干了好几个月,每天收入100多元钱。“修缮古建筑是个细活,非常慢。你看,这些窗户有的是部分修补,有的是整体换过的,但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修旧如旧。”赵进夫指着刚刚整修完的门窗告诉记者,这些材料有的是专门定制,市场上买不到。“你瞧东侧的月洞门,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真是非常漂亮。”

  淮军公所保存最完整的当属戏楼。走进戏楼,红色的房屋大柱子映入眼帘,就连柱墩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透雕围屏,穹窿壮立体透雕藻井,精美绝伦。“戏楼分上下两层,尊贵客人坐在二楼,一般的宾客则坐在一层。”保定市淮军公所拆迁修复指挥部工作人员孟繁铜说,戏曲是当时达官贵人消遣的主要方式,因此才会建如此大规模的戏楼。

  穿过院内一处甬道,在孟繁铜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淮军公所的正门。“这里原来都建的是民房,大门也被封了。”大门很高,图案十分精致。

  这组具南北风韵合璧不俗的院落群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虽已风雨百年,当仔细注目去品味和赏读它时,都似乎可以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

  在古建筑界有一句赞美徽派建筑的话,称作为“一宇之上,三雕骈美”,从淮军祠堂实际的艺术成就上来看,这句话得到了印证。


淮军公所外的残墙。
1
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的沧桑之变

  淮军公所拆迁修复项目也包括清河道署部分。在孟繁铜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据此三四百米远的清河道署。国内,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江苏徐州、四川阆中等地都存在着不成组群的道台衙署遗址,而清河道署则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门。

  清河道署坐北朝南,位于兴华路。门前马路边上人们热闹地吆喝着生意,城市的喧嚣则更加衬托出这一古建筑的落寞,门上“清河道署”四个字也早已模糊不清。看到记者拍照,一位卖水果的大姐凑上前来,“照得清楚呗?”“别说,照出照片来,还真有些文物的感觉。”

  门的西侧是蓝色围挡,绕过围挡从一处小门进入。门卫王德在这里已经呆了三四年,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建筑。墙上“禁止烟火”的大字很是明显。“这些都是木质建筑,最怕着火,所以要将防火工作做到最好。”

  “民国时期,清河道署曾作为军阀王占元的公馆。上世纪70年代改为民居,现在居民也搬走了。”孟繁铜介绍,清河道署分东、中、西三路,布局严谨,南北方向的主轴线全长160余米,沿线纵向串通一座大门、四套院落。共有大门、垂花仪门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以及东路东跨院、西路西花厅院、西花厅后院等古建筑18栋。中轴线上四套院落布局规整,均为一正房两厢房,正厢之间有庑廊相连。正房(北房)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两侧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各院落两侧均开便门,以便进出。”

  “你看,小门上方的图案十分精致漂亮。”孟繁铜说,各院门窗全部是木雕艺术作品,各有各的基调,如后院是以“方”,中院是以“圆”,前院是以“方圆相配”的图案为基调,造型各异、变化多端。

  清河道署的建立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历史。在清王朝建立之初,保定地区连年大雨,致使”九河泛滥”、水涝成灾。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因此,康熙年间,即屡派大员在华北修筑堤防。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滥”,大堤决口,危害地方。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第二年,大力进行水利整修。怡亲王为加强华北地区治水管理,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要官吏为道员,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旧有管理河务的大小官员统统归其调遣,后经“吏部议准”,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仍管河务。保定府清河道由此诞生。

  由于清河道署的设立,保定水患消减。据记载,整个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共有111位清河道员在此任职,其中有方观承、周元理、刘峨、周馥、杨士骧等9人直接升任为直隶总督。

  “作为一个保定人,应该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如果这些文物没了,保定的历史又从何见证。”为了美化院子,王德在空白处还栽上了花草。也许,王德代表的就是老保定人对文物的那种深深的情怀。

淮军公所外的残墙。
1
直隶审判厅。

  直隶审判厅:司法制度改革的见证

  来到保定市北市区法院西街东侧的直隶审判厅,院内一片寂静,一楼室内堆满了杂物,门前还有“教室”的字样,二楼楼梯已残破不堪。“你可千万别上去,楼梯不结实了,别把你摔着了。”门口好心的一位大姐提醒记者。“这里原来是教室,三四年前搬走了,这里就空了。”

  直隶审判厅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风格,楼内建筑为天井式结构。北院为审判厅,除此楼为单廊之外,东、西、南三面楼房都是双面双层外廊。“这样的建筑结构,既利于采光又利于通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吕志毅介绍,南院为检察厅,建筑呈凹字形,为内外楼廊。“原来,楼前建有几排平房,再前还有一座照壁,现在都没了。”

  直隶审判厅的历史几经变迁,见证着清代至民国时期司法制度的改革。吕志毅说,直隶审判厅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全名为直隶高等审判厅和检察厅。为东西法院街所环绕,两街长约300米,中间约有3万平方米空场。直隶审判厅即建于空场处。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沿用,作为直隶审判厅,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更名为河北省高等法院,改设于天津。日伪统治保定期间,此地为日军所侵占,1945年,日军投降后,河北省高等法院迁回此地。解放后,改称河北省人民法院,仍驻此地。1958年,河北省省会迁天津后,此地前后两部分分别由保定市供销合作社和北市区政府占用。上世纪90年代,保定财经学校迁至于此。

  解放初期,贪污犯罪分子刘青山、张子善就关押审判于此,并由此押赴保定体育场公审,然后执行枪决。“此案对今天打击贪污犯罪分子仍具有借鉴价值。”吕志毅说,直隶省于清末设立审判厅和检察厅,在全国各省率先推广,是封建王朝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创新意义,推动了清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其意义不仅限于清代,对其后的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司法制度都具有积极启迪性。“鉴于这座主体建筑年久失修,多处有坍塌,已成为危楼,建议政府抓紧修复,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一个看点,是研究司法是的重要实物依据。”

淮军公所外的残墙。
0
修缮一新的光园。

  看光园风云变幻

  光园距直隶总督署博物馆300余米,东南与古莲池隔路相望,是一座中西合璧、造型与设计匠心独运、保卫设施严密、巧设机关暗道、可满足特殊需要的特殊建筑。如今的光园,建筑外墙墙体、门窗已粉饰一新。

  光园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故址。清康熙二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到保定后,巡道司狱署住此。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又改为按察使司狱署。1916年,曹锟任直隶督军时,在光园大兴土木,进行大规模改建、装饰,成为曹锟的公馆。因曹锟非常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将此处改为光园。

  光园是以南北为主轴线、单层建筑为主的建筑群,融东西方建筑为一体,南部为办公及会议用地,以欧式建筑分风格为主。北部为花园、住宅及客房,以中式为主。“原大门朝南临街,清水砖墙,拱形圆顶,内有"光园"二字,可惜今天已不存在了。”吕志毅说,迎门的主房,是一幢朝南含地下办公、开会的“工”字形建筑,建筑面积约为千余平米。墙体为双层结构,建筑奇巧,颇能满足保卫需要,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必要时,主人从主位可立即降入地道逃跑。

  院中有花园、假山点缀其间,院后有专供曹锟及其四房夫人看戏的戏楼。原来在光园主体建筑前,有一个硕大的铜球,闪闪发光。铜球的西南侧,是用七块名贵花箭石砌成的北斗七星造型。

  光园自建成后,随即成为直系军阀策划重大事件的大本营。1920年6月,曹锟在光园导演了直、苏、鄂、赣、奉、吉、黑、豫八省同盟;1922年4月,曹锟、吴佩孚在光园策划了第一次直奉战争;1923年,臭名昭著的曹锟贿选大总统的丑闻也策划于此,同年10月10日,曹锟正式出任北京政府大总统(民国第八任总统),至此直系军阀的大本营从保定迁往北京;1933年,蒋介石在保定建立行宫,钱大钧为行营主任,也以光园为公馆,蒋介石在保定期间,也住此园。

  1921年12月9日(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是曹锟的六十寿辰,在光园大做寿庆。吴佩孚从湖南赶到保定祝寿,并亲任庆典总管,各省军政要入也纷纷前来,大送寿礼。曹锟特地邀来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程砚秋、尚小云、白牡丹、小翠花等戏剧名角唱堂会,演戏七天。曹锟此次大寿,穷奢极欲,超过当时的任何军阀。

  “光园现存西式建筑一座,以及几套坐北朝南、双面环廊的平房数十间,其他建筑物大多无存,有待于恢复。”吕志毅表示,光园建筑群为研究北洋军阀,特别是直隶军阀历史提供了真确的物证。

  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下古城的记忆

  保定市始建于元代,位于华北平原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元明时代保定就很发达,宋祖陵此次也被列为国保单位。尤其是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兴办多所学堂,奠定了保定浓厚的文化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直隶总督在城西南灵雨寺创办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袁世凯在保定练新军,设陆军速成学堂和将弁学堂(后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师范学堂、巡警学堂等。三十年设立农务学堂,三十一年设立直隶学堂、法政学堂,以及测绘、军需、马医、医务等学堂。三十三年设直隶全省警务学堂、崇实中学、直隶女学堂。

  “保定学校林立,师资雄厚多,许多北京官宦人家的子女都到保定上学。”吕志毅说,清末民国时,各地达官显贵及文人经常聚集保定。“由于不是省会,保定这些年发展的慢了,但其历史文化底蕴依然很是深厚。”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定文物单位也会面临发展与保护的难题。解放以后,保定拆毁旧的建筑太多。吕志毅说,原来保定有个鼓楼,很高,站在鼓楼上一直能望到城南。那时,车辆都从鼓楼下面来回穿行,但可惜的是被拆毁了。在钟楼以东、北国商城附近,原来有个穿行楼,那会街道不宽,所有的车辆行人都从楼下走,但后来为了发展交通也难逃拆毁的命运。保定城墙的绝大部分也被拆除了,好多四合院也都没有了,剩下的几个比较典型的四合院如果再不加修缮,肯定就很难保存下来。

  “现在最重要的是对文物能恢复的尽量恢复,将其保护利用起来。”吕志毅认为,文物的保护一方面在于政府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动员民间力量进行文物修缮。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呼吁要留住古城的一些老旧建筑,保留一个独具历史内涵的古城,也保留下古城独特的城市记忆。

  保定新增21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古遗址:1.夏、东周、汉:唐县的北放水遗址;2.商至周:满城县的要庄遗址;3.战国、汉:徐水县的东黑山遗址。

  (二)古墓葬:1.五代、宋:清苑县的宋祖陵;2.五代:曲阳县的王处直墓。

  (三)古建筑:1.辽:涿州市的永安寺塔;2.辽:顺平县的伍侯塔;3.金至明:易县的双塔庵双塔;4.金至明:涞水县的皇甫寺塔;5.元:涞水县的金山寺舍利塔;6.元至清:定州市的定州清真寺;7.明:涿州市的下胡良桥;8.明:保定市南市区的保定钟楼;9.明至清:满城县的方顺桥;10.清:定州市的定州文庙;11.清:保定市南市区的淮军公所;12.清:保定市南市区的清河道署。

  (四)石窟寺及石刻:1.隋:曲阳县的八会寺刻经;2.北宋:唐县的卧佛寺摩崖造像。(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清至民国:保定市北市区的直隶审判厅旧址;2.民国:保定市南市区的光园。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重镇 保定 清风 范儿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天津艺术家制作“香烟雕塑”警示.. 下一篇中华贤母园主题雕塑主体工程完工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